此“曲江镇”非彼曲江镇。标题中的“曲江镇”是一个集镇概念,是指古时候因商贸地位突出而形成的集市,类似于“墟”与“街”,与行政区划中所指的曲江镇是两个概念。那么,古代所说的“曲江镇”又是怎么回事呢?
曲江地区位处赣江西岸。古时候,赣江沿西岸向北直下,为龙头山所阻,折而向东,形成弯曲状,因此得名“曲江”。早在春秋战国以前,曲江地区已有先民居住。春秋战国时期(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),郭桥一带成为当时全省的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中心所在地为“蹠口城”(今遗址仍在)。西汉初年,汉高祖刘邦命大将军灌婴筑南昌城,全省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中心遂移至南昌,蹠口城失去其战略中心地位。
曲江境内蕴藏丰富的煤炭、耐火石、石灰石等矿产资源,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陶器,东汉以后形成规模陶瓷产业,境内至今仍留存多处唐代洪州窑遗址。宋代时,曲江地区开始烧制石灰,并生产青砖。明清时期,即已开始挖竖井开采煤炭,曲江的工业地位和商贸地位越发凸显。
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,曲江集镇早在唐代时就已形成商贾云集、人烟稠密的集市,成为工业和农副产品集散地。北宋时,官府就在水运便捷的赣江边创设“镇市”(以工业和商贸为主的集市),并设立官仓,叫“曲江镇”。这就是“曲江镇”地名的来历。明成化年间,丰城县城堤垱倒塌,复修困难,官府计划把县城迁到曲江镇,后因搬迁费用太高以及众多丰城籍官员(尤其是李裕)反对而作罢。
宋元时期,曲江地区设宣风乡,曲江集镇成为一级地方政权所在地。元、明、清三代基层政权体制不变,曲江地区仍属宣风乡。民国时期,曲江地区先后属丰城县第一区、第五区管辖,第三十二联保(后改曲江乡)设曲江集镇。丰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一九四九年后,丰城县设第十区于曲江,辖一镇十六乡。此后,行政区划多有调整,与尚庄、上塘、同田等乡镇多有交集。1958年,曲江地区成立联盟人民公社,后又改名为曲江人民公社。1984年撤社改乡,称曲江乡。1985年撤乡设镇,称曲江镇。
曲江境内古迹众多,郭桥的蹠口城遗址,寺前的洪州窑遗址,龙头山的古渡、龙山书院和三贤祠,仙姑岭上的归云寺,飞鸿山上的梅仙观,草园村以松莲诗社闻名的法华寺,都是知名度很高的人文胜迹。曲江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,如晚唐诗人孟宾予,宋代词人孟虚舟,明代名宦涂棐、熊卓、熊廷相、胡杰,以及近现代著名诗人、画家熊静安等,都是值得敬仰的名宦先贤。
(来源:熊广平 行走丰城)
附件: